新闻中心NEWS
联系我们

机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网址:www.365ICL.com

电话:028-85980506、028-85980420

传真:028-85980418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天府软件园D6栋17F

365万手机“变身”地震仪,中国手机地震监测预警网开启服务社会

点击数:32   录入时间:2025年10月11日

10月10日电 (杨予頔)   “ 经过6年的研发、4年的试运行,今天手机地震监测预警网正式开始启用,手机不仅能接收地震预警信息,也是地震仪,助力地震预警监测网不断延伸扩展。”10日,中国科学院山地自然灾害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主任、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以下简称减灾所)所长王暾表示。


手机地震监测预警网原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供图

据介绍,2019年,小米集团与减灾所合作实现了地震预警接收功能到手机、电视操作系统。随后多家主流国产手机厂商和电视陆续在操作系统中内置了地震预警功能。2021年6月,手机地震监测预警网上线,支持在手机端开启地震监测功能,开启了手机地震预警技术试验。

“通过手机内置的MEMS传感器,用户只要打开了地震监测功能,手机就成为一台地震仪。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65万部手机‘地震仪’,这些手机和预警中心共同构成了覆盖广泛的手机地震监测预警网。”王暾说,手机与传统地震仪的原理一致,只是设备形态实现“升级”,同时能将地震预警网延伸到传统地震预警监测仪未覆盖的区域,“由于手机具有高度移动性,目前白天手机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到390万平方公里,夜间则可达到600万平方公里,只有沙漠等人员稀少的区域还未完全覆盖。”王暾说。


处于地震预警监测状态的手机数量与手机地震监测预警网覆盖面积随时间的演化图。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供图


王暾介绍,手机“地震仪”相对传统地震仪有着数量大、建设运维成本低、可扩展性强等优势。但手机也存在地震定位不准、误报多等风险。“不仅是手机在城乡的分布不均,相对传统地震仪,手机受到的震动干扰多,而且强度大。同时,手机位置也处于不断移动的状态。这些特点都可能导致手机地震监测出现误报风险。”王暾直言,“有风险才有进步,经过4年的试运行,手机预警网已经正确预警千余次地震,无一次误报。”


目前,减灾所正与相关手机厂商持续优化技术,提高手机监测的可靠性。同时减灾所也正与多家手机厂商洽谈,将地震监测系统预安装至手机。“作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实手机是很好的预警信号传递源。我们希望未来能够与更多手机厂商合作,让手机‘地震仪’更普及,地震预警网范围更广。”王暾表示。(完)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科学院山地自然灾害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主任、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减灾所所长王暾介绍,手机“地震仪”相对于传统地震仪对实现地震预警有三大优势:一是手机数量远超传统地震仪数量,可显著提升地震预警网的覆盖面;二是建设成本低,可扩展性强;三是运维成本低,不需要专门运维地震仪,只需用户开启手机地震监测功能。内置的MEMS传感器让手机“变身”地震仪,与预警中心组成手机地震监测预警网,将地震预警监测网延伸到传统地震预警监测仪未覆盖的区域,助力建立全国地震预警网,同时还响应联合国“Early Warnings For All”计划,助力建设全球地震预警网和全球多灾种预警网。




手机地震监测预警网采用手机内置的MEMS传感器取代了传统的固定安装的地震预警监测仪,手机不仅能接收地震预警,还可“变身”地震仪,众多手机与预警中心组成手机地震监测预警网,将地震预警监测网延伸到传统地震预警监测仪未覆盖的区域。也就是说,手机内置的传感器感应到震动,如果手机监测到它认为可能是地震的信息,就会向预警中心服务器发送信息,预警中心服务器结合众多手机的信息自动判定是否发生了地震,并在判定是地震时,秒级测算地震预警震级、震中位置、发震时刻,并向震中周边受影响的人群发出预警信息。该预警网已与传统地震监测预警网融合,为全球首次实现了手机地震预警监测网与传统地震预警监测网的融合。该技术实现了地震预警监测网的覆盖面积从240万平方公里迈向600万平方公里,覆盖中国10亿人。

针对手机地震监测预警网存在地震定位不准、误报多等风险,减灾所运用建所17年来积累的高端防误报技术和地震预警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手机厂家的人工智能技术,使手机地震监测预警网试运行两年来无误报,“又快又准”地支撑起一张可接入亿级手机的地震监测预警网。

微信公共账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