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联系我们

机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网址:www.365ICL.com

电话:028-85980506、028-85980420

传真:028-85980418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天府软件园D6栋17F

诺奖物理学家丁肇中:人才是想别人想不出,做别人不敢做

点击数:4561   录入时间:2015年9月25日

原标题:【专访】诺奖物理学家丁肇中到访 这位四川老乡让“小白”读懂“暗物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科学上的事情不能由投票来决定,要创新驱动就要找到一两个人,他们能想别人想不出来的事情,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这种人才能向前增加人类的知识,推动人类进步。”完全符合了“创新创业”这个当下四川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西部最重要的招才引智盛会——“中国西部海外高科技人才洽谈会”将于明天在成都拉开帷幕。来自海内外的2000多名嘉宾陆续抵达成都,他们将在2天时间里展开一场头脑风暴,共话创新创业。

嘉宾中的重量级大咖、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昨晚与夫人抵达成都,今天一早就和媒体的小伙伴们见面啦!落座第一句就问“说四川话,还是普通话?”,坦陈“一切研究动力都源自于好奇心”……和丁教授聊天真是件愉快的事,记者这就掏心挖肺地和大家分享!

丁肇中的“四川情结” 

“说四川话,还是普通话?”

上午11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与夫人准时出现,刚一落座,丁教授就用四川话跟大家打招呼,这让大家倍感亲切。原来,丁教授小时候在重庆磁器口的嘉陵江小学读书。在四川生活了很多年,所以他的心目中,四川就是故乡。回忆当年,他说自己那时候不爱读书,成绩并不怎么样。他还开玩笑说,去年回学校去过,因为学校答应不把他当年的成绩单拿出来!

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先后在大陆、台湾以及美国求学。致力于基础物理学研究的他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对宇宙、人类的意义何在?记者已脑补进入“科幻”状态,而丁教授则用最通俗的语言给我们做了一次“科普”。

大咖解说“暗物质” 

问:请用通俗一点的语言介绍下您现在从事的工作。

丁肇中:你们都听说过宇宙是大爆炸来的,为什么人认为宇宙是大爆炸来的,你要是用望远镜看这个星球,所有的星球的距离都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就表示宇宙在膨胀,因为只有膨胀的时候才会越来越远,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宇宙明天比今天大,后天比明天大,这就是在膨胀,从这个膨胀的速度,你可以倒过来说,昨天比今天小,前天比昨天小,你就推算过去,在150亿年前,宇宙来自一点,慢慢慢缩小,就变成一点了。

问:那一点是什么东西呢?

丁肇中:为什么会有一点呢,它是什么来的呢,就是说在150亿年前应该是真空,忽然有个大爆炸,爆炸以后,一半的物质是正的,一半的物质是反的,要不然不会是真空,所以我们活着的是正的宇宙。假设是大爆炸来的话,反物质所组成的宇宙到哪里去了,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知道在我们的宇宙里,90%的物质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说他们看不见呢,你看任何的银河系都有个轨道,有个轨道就是向心力和离心力平衡,力平衡以后才有一个轨道,向心力是万有引力和银河系的质量一起结合来的,从这里就可以算出来宇宙中整个的物质是多少,整个的物质比我们看见的物质大10倍,换句话说90%的物质是看不见的,因为看不见,我们叫它暗物质,暗物质怎么来的,现在就研究这两个问题。



丁教授的这两项研究都不“接地气”,因为都是在离地面42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里进行的。他说我们生活在100公里的大气层,100公里的大气层就等于10公尺的水,反物质经过大气层就被湮灭掉了,所以一定要到太空。

他的实验室建在国际空间站上,这个实验室大小是5米×4米×3米,重7.5吨,里面有30万个信号,有650个微处理机来计算,计算后的数据通过通信卫星传到他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控制站里。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刚开始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实现,所有的仪器都是他和参与者自己研制出来的。丁教授说他现在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研究上,每天在控制站里要呆一整天,与来自1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一起分析研究从空间站传回的数据。

做学问知道就是知道 懂了再做决定

丁教授治学严谨,每天下午5点就是控制站“头脑风暴”的时间,开会时,绝不允许有人端茶递水,都要认真听发言者的阐述。“做学问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听懂了以后再做决定。”这是丁教授一贯坚持的原则。当记者问到“做基础物理学的意义是什么”时,丁教授说,这一切对他而言就是好奇心的驱使。

“创新创业”是当下四川发展的一大主旋律,丁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科学上的事情不能由投票来决定,要创新驱动就要找到一两个人,他们能想别人想不出来的事情,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这种人才能向前增加人类的知识,推动人类进步。”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实验物理学家,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来源:四川广播电视台            记者:朱岚 廖玉良

链接:http://www.sctv.com/tech/industry/201509/t20150923_2502548.shtml

微信公共账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