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联系我们

机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网址:www.365ICL.com

电话:028-85980506、028-85980420

传真:028-85980418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天府软件园D6栋17F

成都高新区:高端人才引领西部高度

点击数:3814   录入时间:2016年3月10日

筑巢引凤 “孔雀西南飞”终成潮流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

清晨的第一缕光像触动的开关,熄灭了春熙路上的街灯。

几小时前刚从华灯初上的喧腾中安静下来的成都,在片刻的“闭目养神”后,开始转换成白昼的频率。“天府之国”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频率转换中累积着安逸与繁华。

位于成都市南边的成都高新区,“醒”得似乎要早些。马路上原本零星的车辆渐渐多了起来,出租车关掉车顶的灯,星巴克的咖啡香在经过店门口的匆匆步履中四散开来,写字楼的管理员打开大门,熬了一宿的保安伸着懒腰……

在同一个时空下,先导医药的CEO 李进换上白色的大褂准备进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瞄了一眼地震预警的大屏幕,转身跟助理叮嘱几句;番茄来了的CEO陈俊拿着纸杯,按下饮水机上的按钮……

几乎收纳在成都高新区每一家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随着这个城市的频率转换,调适自己的步调,埋着头各行其是,开始填充新一天的时光。

先导药业CEO李进(右二)

(一)

李进博士提着公文包,行色匆匆地赶往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开会。

春节的时候,他刚在伦敦参加完在唐宁街10号举行的新年招待会。他一边展示着自己和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合影,一边笑着说:“这次,可把我们成都的名片打出去了。”

回想起自己来到成都高新区的经历,这位成都先导医药开发有限公司的CEO语气中透露出一种相见恨晚的意味。“和成都高新区正式洽谈只用了1个小时”。

在这1个小时里,既有他决定回国创业的缜密思考,也有对成都高新区创业环境与扶持政策的全面考量。

在来成都之前,李进在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做高管。2010年,他受邀来成都参加一个生物医药论坛。论坛期间,李进顺便参观了成都高新区。“那时候并没有专门考察高新区的意愿,只是很多朋友和高新区的负责人盛情邀请我回国创业,所以我决定顺便看看高新区的环境。”李进说,“那时的成都高新区没有现在规模这么大,也建得没有今天这么好。”

现在,站在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的10层举目望去,眼中浑然一幅标准的国际都市图景:参差不齐的天际线,一座座天桥将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串联成名副其实的钢筋森林,宽阔的马路、门脸光鲜的商场、熙攘车流、规划过的行道树和街边公园……用李进的话说,现在的高新区“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身为重庆人的李进,本科时就读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在来成都创业前,他有过两次短暂的创业经历,这两段经历让他体会到创业的乐趣——那种“痛并快乐”的交杂感触在他的心中培育出了创业的火种。

“国内做生物医药大概分两类,一类是做外包服务,成长快,但竞争激烈;第二类是做有核心技术平台的新药创制,成都很有优势。政府对生物医药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再加上自己在成都读过书,对这里有感情。”参观过成都高新区后,李进心中的创业火种开始有了“燎原之势”,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回成都创业。

和李进相比,王暾来到成都高新区的缘由更“走心”。

2008年汶川地震,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研究的王暾看到电视中满目疮痍的画面后决定立即回国。

四川人的血液中有一股天生的执拗,这个从未涉足过地震领域的四川人决定研究地震预警。“有没有办法可以在地震来临前提前发出预警,哪怕只提前几秒钟,也能让人们获得更多的逃生机会,减少人员伤亡”。

王暾是个绝对的“杂家学霸”。初中时,他就对无线电产生了兴趣,上了高中,他开始自学无线电;在浙江大学读本科时,他专门选择了这个专业;在中科院力学所攻读博士时,他研究力学;在美国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时,他学理论物理;读博士后,他又跑去奥地利科学院深造。

王暾的所学横跨了好几个领域,但没有一个和地震直接相关。

但王暾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最终能够“邂逅”地震预警,反而是这样的学术背景帮了忙。“我研究过力学,力学中的断裂力学就和地震有关系;我钻研过理论物理,地震波属于波的一种,也正好是理论物理的研究对象”。尽管没有专门从事过地震方面的研究,但王暾有信心用自己的所学来搞出点“名堂”。

他带着从亲朋好友那里筹集的300多万元资金,带着一颗“非进入这个领域不可”的决心,去人才市场挖了7个人,一头扎进成都高新区,开始创业。

番茄来了CEO陈俊

(二)

事实上,时针回拨到几年前,像李进、王暾这样的海归要回国创业,成都高新区并不一定会是他们的首选。

曾几何时,成都高新区也面临着“人才何处招”的窘境。成都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副部长徐传峰对此深有体会。

据徐传峰介绍,在成都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也面临过招不到人才的问题。“人才不来,怎么办?我们只好主动走出去招,去北上广这些大城市招人。”他表示,“当时成都高新区开展了到北上广引才的‘城市行’活动,还有到知名高校揽才的‘校园行’活动;2014年,高新区又提出‘国外行’活动,将引进人才的触手延伸至海外。”

成都高新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和求贤若渴的热情,渗透在高新区的发展战略中。而如今,成都高新区凭借自己多年的摸索与努力,逐渐形成自身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成都高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加。

现在的成都高新区已经拥有各类人才25万人。人才的聚集,也使得成都高新区的产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如果说李进、王暾这类重庆籍、四川籍人才的回流多少有着“归根”的情愫,那么安徽籍的陈俊对高新区的选择则显得更加纯粹。

这位成都番茄来了科技有限公司的CEO创了一份浪漫的“业”。

领略过雅鲁藏布的天高云阔、香格里拉的风花雪月、稻城的风光旖旎,这位习惯了都市生活的腾讯西南区域负责人决定干一番与旅行有关的事业。

陈俊酷爱旅游,在腾讯负责西南区域业务的几年,他几乎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等地玩了个遍。在旅途中,陈俊总会选择体验各地的特色民宿。住久了,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出行前,他都在网上提前预定好民宿,可入住时,民宿老板们大多会拿出一个本子,用笔来记账。“这太不可思议了,我定民宿是通过互联网预定的,也就是说,这些民宿的营销渠道都是通过互联网,但是到了民宿,老板们清一色地都在用纸笔登记,这样的管理太原始了。”陈俊说。

他从这样的反差中发现了商机,决定针对民宿、客栈、青年公寓的这些老板们,推出一套简单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简单易用,门槛不高,却可以解决这些民宿管理人员们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2013年4月,陈俊成立“番茄来了”,一方面给旅宿业管理者提供信息化管理系统;另一方面,也为这些用户们打通互联网的营销渠道。

这位开始每天与年轻人打交道、在全公司年龄最大的“番茄君”,成为了来成都高新区“筑巢”追梦的又一只“金孔雀”。

成都高新区

(三)

不同的人来成都,都有自己独特的理由:李进本科在此念书,“对这里有感情”;王暾来这里,是因为“成都是距离汶川余震带最近的城市”;陈俊选择成都,是因为“西南区域有太多的秀美风光和个性民宿”。

但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创业者,最终选择成都高新区大都是因为高新区在创业过程中,给予他们的帮助与扶持。

“曾经顶着腾讯西南大区总监的光环,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人们的尊重,但创业以后就要面对别人的不理解,这种心理落差是蛮大的。”陈俊坦言,创业后承受的压力更大,“以前在腾讯工作,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可以不计成本,但作为创业者,每天早上要考虑这个团队近百人的工资、公司运作的成本以及员工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会让人费心费力。”

在这个节骨眼上,成都高新区主动抛出橄榄枝。陈俊说,在起步阶段,公司的很多东西还没有成型,带着三五个人的团队,陈俊入驻高新区创业场,在里面享受了1年免费的办公环境。

“成都是一个归属感很强、幸福指数很高的城市。相较于北上广深,成都的创业成本较低,创业环境比较活跃,而成都高新区对创业者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支持,包括提供免费办公场所,提供百万创业基金和相应的租金税收减免优惠,这对刚刚起步的创业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陈俊说,“一直到现在,成都高新区仍旧在给“番茄来了”提供一定额度的创业基金。” 

近日,2015年四川省“千人计划”入选名单最终确定,全省共评选产生154名人才、19个团队。包括陈俊在内的52名来自成都高新区的人才和6个团队入选。按照相关政策,这些人才和团队都将获得四川省、成都市和成都高新区高达数百万元的人才资助资金。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成都高新区共发放4.2亿元奖励资金,支持近两万名人才创新创业。

王暾在他的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也是“钱”。有一次,他带着团队去汶川布点,路上连加油的钱都没有了。最窘迫的时候,公司账户上只剩下1.4元。团队成员有的拿出自己的积蓄,有的用信用卡取现,支持公司生存。

幸运的是,就在他觉得快要山穷水尽时,之前向成都高新区申请的20万元扶持资金在这时到账。第二年春天,科技部的专项资金陆续到位。2011年,王暾团队得到了300余万元的资金支持,情况才慢慢好了起来。

同样,在初创阶段也遇到资金困难的李进,开始创业的两年多到三年时间“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心急如焚却又不知如何是好。“成都高新区免费提供给我们1500平方米的场地,使用期3年;后来又增加到3000平方米,让我们享受房租减免的优惠。”李进说,先导医药从零起步时,就得到成都高新区的多方面扶持,但在创业后期又遇到难题。“我们做的东西在国内没有先例,太超前反而增加创业风险,投资人也不确定我们是否能做起来,还好高新区的支持很快到位,风投才放心投资。”

到位的服务,成为成都高新区把各路人才的“心”留在成都的“秘密武器”。

徐传峰表示:“通过人才服务机制的修正和完善,促进了人才服务措施的创新和落实,我们要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让这些创新创业人才扎根成都、把心留在成都。”

据悉,2015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各类在孵科技型初创企业3020家,同比增长300%,其中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180家,大学生企业和团队160家;新增高层次创业人才343名,同比增长30%,各类创业人才加速聚集。成都高新区在孵企业累计6730家,孵化体系建设水平位居四川省首位、全国前列。

不仅如此,大学生创业在高新区同样方兴未艾。2015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大学生创业项目160个、大学生企业105家、青年(大学生)创业210人。共有58家大学生企业获得成都高新区一次性大学生创业补贴,50家大学生企业获得政策资金资助600万元,大学生企业实现产值1.14亿元。建成了1400平方米的“O2O大学生创业汇”。成都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累计吸引大学生创业项目980个,带动大学生就业超过6500人,大学生创新创业载体达2.2万平方米。

“我们坚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不断加大人才政策供给,筑巢引凤,才让‘孔雀西南飞’成为潮流。”徐传峰说。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2016年03月08日  T02版)

原文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16-03/08/nw.D110000zgqnb_20160308_1-T02.htm

微信公共账号

官方微博